发现首颗系外行星的诺奖得主:类地行星绝对不止地球一颗
“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发现和地球、金星相似的系外行星?因为目前还没有能力探测这类行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我相信类地行星绝对不止地球一颗。”11月17日,第13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迪迪埃·奎洛兹作了题为《系外行星革命及其
“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发现和地球、金星相似的系外行星?因为目前还没有能力探测这类行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我相信类地行星绝对不止地球一颗。”11月17日,第13期浦江科学大师讲坛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迪迪埃·奎洛兹作了题为《系外行星革命及其
自古以来,火星这颗闪耀着红色光芒的星球就一直牵引着人类的无限遐想。与地球相似的大小、自转周期,甚至明确的四季变化,使其成为科学家眼中“最像地球的兄弟”,也是解开行星起源与演化之谜的关键。
这个问题从人类仰望星空时就已存在,至今仍没有标准答案,但从科学角度分析,“人类是唯一智慧文明” 的可能性极低 —— 宇宙的尺度、行星的数量,以及智慧进化的规律,都在暗示我们或许并不孤独,只是尚未相遇。
最新的一项研究显示,类地行星在宇宙中的普遍性可能远高于以往的认知,但理论上的“水世界”或类海洋行星却并不那么常见。由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海德堡马克斯·普朗克天文学研究所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们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这项研究中发现,尽管亚海王星型行星在某些情
银河系中约有 1000 亿颗恒星,仅类地行星(与地球环境相似、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就超过 10 亿颗;而可观测宇宙中,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多达 2 万亿个。从概率上看,外星文明的存在似乎是 “必然事件”—— 天文学家德雷克曾通过公式估算,银河系中可能存在数十个甚
2025年9月17日,来自西南研究院与耶鲁大学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晚期行星碰撞对地球及其他岩石类行星的演化至关重要。这篇论文分析了“晚期吸积”过程中发生的剧烈碰撞如何影响地球的化学特性、大气成分以及是否能够支持生命。
美国西南研究院(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SwRI)与多家机构合作,近期在《自然评论》期刊刊文回顾了类地行星(即太阳系内部的岩石行星)的早期碰撞历史,并强调这类剧烈碰撞如何决定行星的长期演化及其潜在宜居性。
首先,宇宙的尺度足以颠覆我们的认知,这为智慧文明的存在提供了庞大的 “基数优势”。目前可观测宇宙的直径约为 930 亿光年,其中恒星的数量保守估计在 10²² 到 10²⁴之间 —— 这个数字远超地球上所有沙滩、沙漠中沙子的总量。